本期分享人
沈阳市人民检察院 邹庆雨
分享感悟
本书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通过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
信念的火种永不熄灭。习近平总书记在《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强调:“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知青岁月时的习近平总书记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没有让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放弃最初的理想。“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担当的船帆乘风破浪。在梁家河的群众心目中,习近平总书记是“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后生”。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担当起村支书的责任,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的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听闻四川有沼气池试验成功,远赴四川学习,回到梁家河就亲自动手实验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还建成了第一个淤地坝。在他的带领下,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在这种强烈的使命感驱动下,他带领群众努力改变梁家河落后的面貌,尽心为老百姓办实事,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担当,敢于直面困难,敢于较真碰硬。
使命的光星耀中华。“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这是梁家河村群众的评价。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在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群众共度时艰的过程中,油然而生、铸入血脉的炽热初心,是没有其他任何事情能够替代的人生追求。他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朴实的话语,饱含着感恩群众的一片深情,闪耀着服务群众的一腔赤诚。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雨水交融的历史画卷。
作为一名青年检察干警,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一锄一犁、一言一行,激励我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升个人素质。我将继续强化公仆意识,赓续为民情怀。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恪守从检初心,维护公平正义,以更优质的检察履职为保障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致敬青春中的一抹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