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治日报》以《沈阳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领域风险隐患交出优秀成绩单》为题,报道了沈阳市创新“三五”机制、实施“五大”行动取得的工作成效。
写在前面
今年以来,沈阳市委政法委充分发挥平安沈阳建设中的统筹协调、督促指导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会同应急管理部门全面推进“零事故”建设,创新“三五”“五大”等工作机制,推动全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接诉即办、立收立办,社区吹哨、应急报到,有效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领域风险隐患。
创新“三五”机制
沈阳市在事故防控方面推行“五定”。
“五定”即定责,实行日承诺。组织危化品、粉尘涉爆等359家规上工业企业,每日作业前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并向员工安全承诺;
定量,实行周研判。每周组织各地区、各行业部门召开研判会商会议,通报典型,发布预警;
定时,实行旬督导。由行业管理部门、第三方机构组成7个督导组持续明察暗访,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督促整改落实;
定质,实行月通报。月初下发要点、月中明察暗访、月末总结通报,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对“零事故”建设小结;
定论,实行季排名。对各地区、各行业安全生产情况排名通报,好的交流经验,差的表态发言。
沈阳市在安全监管方面推行“五清”。
“五清”为管理辖区清。实行“户口本”式管理,绘制本地区本行业部门事故防控责任区域分布地图,明确179个街道(乡镇)、2482个社区(村)管理边界;
监管责任清。梳理确认21.6万个生产经营单位行业管理责任主体,明确辖区内每一家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单位,明确社区(村)内安全管控责任人;
工作标准清。健全完善“零事故”建设工作制度、事故防控机制、风险隐患处置流程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风险隐患清。建立居民居家安全风险隐患电子清单,指导居民通过“指尖随手拍”APP报送居家安全隐患问题。落实社区“零事故”工作室责任和措施,对3.59万处风险精准管控;
应急准备清。规范区县、乡镇2231个预案编制并及时发布。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均制定本级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和初期现场处置方案,并定期开展演练。数字化管理481支应急救援队伍。
同时,沈阳市还在应急宣传方面推行“五进”,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如应急宣传进家庭。将家庭安全宣传教育融入“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中,深化燃气安全“关阀行动”,普及家庭安全常识,引导居民养成良好安全行为和生活习惯。
实施“五大”行动
在工作中,沈阳市聚焦危险化学品、城镇燃气、消防、特种设备等11个重点行业领域和粉尘涉爆、液氨制冷等高风险作业场所,持续实施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大督查、大宣传,健全完善“企业自查、部门检查、专家专查、社会协查”隐患治理机制,实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轮驱动。
通过“五大”行动,编制涵盖机械、危化、交通、燃气、供暖、学校、医院和大型综合体等44个重点行业领域的双控机制建设样板;编发企业复产复工安全管理流程制度,明确企业开复工自查清单和安全准备“七个一”流程;强化落实工业企业“十严格”措施,实名制落实高危行业、高风险作业场所包保责任;创新专家远程指导服务,实施“线上咨询巡查+线下精准检查”模式,组织编制企业13类重点设备设施关键部位检查清单并向企业推送设备设施图解和检查要点;制发《沈阳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班组达标通用标准》,打通企业标准化建设班组管理末端;推动企业建立三级自查两级自核制度,对标自查、照单整改。
尤其是通过层层培训、典型引领,沈阳市建立推进的双控机制建设完整架构可圈可点。2022年上半年,双控机制建设企业每天增长百余家,较2021年增长近4倍,预计2022年底可达4万家。已有9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57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在企业内部明显位置设置整体或区域安全风险四色图。
完善保障机制
沈阳市完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目前,相关四项机制的作用愈发明显。
启动应急指挥联动机制。出台《沈阳市应急指挥中心应急联勤指挥工作方案》等文件,完善“1+M+N”应急指挥与处置体系,组织“水电气热讯、医环宣公专”联动备勤指挥,今年以来沈阳全市有效处置各类事件585起,其中突发事件93起。
完善应急预案编备机制。印发《沈阳市基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框架指南》,组织指导市直部门和各地区完成市级总体应急预案1部、市级专项应急预案32部、市级部门应急预案100部;地区各类应急预案568部;社区(村)应急预案1523部;提报年度重点演练计划51个。
形成应急救援常态机制。制发《沈阳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全市累计组建市级应急救援队伍34支2163人、区级队伍268支15392人、街镇队伍179支8607人、社会队伍5支161人,基本形成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实施应急物资调拨机制。今年8月后,统筹全市保障物资,及时向7个地区、单位调拨应急物资640件套;同时在“沈阳应急”微信公众号发布安全提示信息10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