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市大东区,这里的大街小巷每天都在上演着邻里间的琐事、商户的经营纠纷,而大东区综治中心就像一位守护安宁的卫士,凭借创新的综治模式,让矛盾化解于无形,为城市的平安稳定保驾护航。
多年来,大东区积极践行“枫桥经验”,以创新驱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从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科技赋能等多方面发力,构建矛盾纠纷全周期治理体系,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创新架构
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大东区综治中心从硬件设施到制度建设,全方位搭建起坚实的工作架构。标准化办公场所规划合理,群众接待区、纠纷调解区、指挥调度区等功能区域划分明确,设施配备齐全,为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一套完善的人员管理、业务流程、考核监督制度应运而生,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推进,实现高效运转。
在组织架构上,精心组建的“常驻(6家)+随驻(29家)”单位联动网络成为工作的关键支撑。各部门明确职责分工,打破条块分割,形成“一心多元、协同共治”的联调联处工作格局。这种紧密协作的模式,使得综治中心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迅速调配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为精准化解各类纠纷,大东区综治中心汇聚了强大的专业力量。“老杨工作室”“大东区劳模创新工作室”“司法局涛哥工作室”等5家专业调解团队以及区法学会26名首席律师纷纷入驻,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纠纷调解提供坚实保障。此外,中心还对接大东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引入公益心理咨询服务,服务范围覆盖邻里纠纷、物业纠纷、婚姻家庭等12类重点领域,为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四三两一”多维功能布局是大东区综治中心的一大亮点。接待受理区落实“首问责任”,确保群众诉求有人管;分析研判区进行“风险划分”,提前评估矛盾风险;多元调解区开展“专家会诊”,集中各方智慧解决难题;指挥调度区实现“视频组网”,高效协调资源。同时,引入“慧眼识事”专线、OA专线和视频专网等科技资源,强化重点区域监测和大数据预警。心理咨询室帮助群众解开“心结”,法典书屋开展普法宣传。“人防+物防+技防”一体化平台的构建,更是实现了群众接待受理、分析研判、指挥调度、矛盾纠纷调解、心理咨询等业务的“一站式受理、全链条响应”,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化一体”矛盾化解新格局为矛盾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有力机制保障。协同化联动机制下,面对突发、复杂矛盾纠纷,能够迅速启动动态响应,调配相关部门力量,确保矛盾得到快速有效处置,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工作格局。专业化支撑机制引入“法律+技术+心理”多元力量,资深律师提供法律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矛盾规律,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全方位提升化解能力。智能化管理机制打造“数据驱动”治理闭环,通过矛盾纠纷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公安大数据基础管控中心的研判力量,对矛盾高发领域和重点人群进行动态预警,实现矛盾纠纷从发现、受理到化解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多元调处
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今年2月19日,大东区综治中心接到一起棘手的集体欠薪纠纷,涉及20余名司机。区综治中心迅速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响应机制,联合属地东塔街道、新东派出所、东塔司法所介入调解。
调解过程中,采用“三步工作法”:民警维持现场秩序,律师解读《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为调解奠定法律基础;调解员分头疏导,运用“换位体验”让企业理解司机困境;司法所拟定分期支付方案,网格员建立跟踪台账确保协议落实。纠纷化解后,区综治中心还向物流行业主管部门发送风险提示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此次调解实现了“三级联动”强支撑、“专业协同”提质效、“溯源治理”防风险,成功化解了矛盾,保障了司机的合法权益。
2月26日,尿毒症三期患者王某子女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法院判决后执行遇阻,老人生活陷入困境。大东区综治中心完善“温情调解+司法保障”的扶弱助困机制,实施“三心工作法”。司法所联合法院执行局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专项释法,让子女知晓法律责任;调解员通过“家庭会议”唤醒亲情,引导子女签署赡养承诺书;协调民政部门将王某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社区志愿者提供日常照护。这一调解模式实现了刚性判决柔性落地,建立了“司法确认+跟踪回访+社会救助”三位一体帮扶机制,还在社区开展“最美孝心家庭”评选活动,推动赡养类纠纷同比下降55%,重塑了孝亲文化。
总结经验
推动工作持续发展
大东区综治中心在实践中总结出宝贵经验,实现了“三个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通过建立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主动深入基层开展排查工作,提前发现潜在矛盾隐患并介入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在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转变,依托智能化管理机制,收集、分析大量矛盾纠纷数据,掌握矛盾发生规律、特点和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些经验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
以“数据驱动”决策为例,大东区综治中心建立起涵盖各类矛盾纠纷详细信息的数据库,涵盖纠纷类型、发生地点、涉及人群、处理时长及结果等多维度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中心发现某几个老旧小区因物业管理不善,导致物业纠纷频发,且集中在物业费收取、设施维修等方面。基于此,中心针对性地组织物业、社区、业主代表进行协商,制定了专项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该区域物业纠纷发生率。
在“协同作战”方面,面对复杂的经济纠纷,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核查企业经营资质和账目,金融机构协助追踪资金流向,司法部门提供法律支持和调解指导,多部门协同配合,大大提高了纠纷化解效率。这些实际案例充分证明了“三个转变”经验在基层治理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未来,大东区将深化“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机制,拓展矛盾排查覆盖面;建立矛盾纠纷化解“星级评价”体系,提升部门响应效率;延展信访群众接待窗口服务功能,满足群众多元化诉求,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为居民创造更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